江南憤青:從概率和賠率角度看金融科技的悖論
- 2019-07-29 16:00:00
- 劉智遠 轉貼
- 2938
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一次五道口校友論壇上聽到一個演講,感覺挺有意思,覺得很多人對概率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就閑著沒事扯扯概率以及賠率方面的問題,僅僅只是我自己的思考而已。
一
在演講中這位創始人說他們利用大數據成功的實現了兩個非常有效的預測,第一個是成功的預測了冰島進入歐冠賽八強,他們通過比對了大量的歷史數據,例如球場草的高度、賽場的溫度、觀眾人數等等吧,幾百上千的變量最后得出結論是冰島可能進入八強。另外,他們也利用了一系列的歷史變量成功的預測了特朗普當選。
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其實就很有意思了。
我大概有三個方面的想法: 第一個方面最簡單,就是他們一共預測了多少次? 歐冠賽幾十場比賽里,他們成功預測的次數是多少?全球這么多次選舉,他們預測對了幾次,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前提,如果是預測了幾十次,成功了一次,那其實毫無意義。因為 我扔硬幣預測的成功率大概也有50%的勝率,而且幾乎沒有成本。
第二個方面的思考其實更重要,就是預測帶來的結果。 這個世界上其實很多事情特別有意思,存在明顯的對立。例如在某些領域,你對了一百次,沒用,錯了一次就死。而在某些領域,你錯了一百次沒事,對了一次就行。我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闡述過這個問題,意思就是 人這輩子,到了一定年紀,盡量少折騰,別亂抓機會。 因為很多陷阱都是扮演成機會的形式出現,一旦抓錯一次機會,踩一次坑,往往這輩子就很難有第二次機會了。 機會也不用多抓,往往一輩子抓一次機會,成功了,你就牛逼了。
坑和機會,就代表了兩個事物的兩個極端特征。許多錯誤一個就致命,許多機會,一次就讓你人中龍鳳,與眾不同。
所以,大數據預測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其實是結果應用。用在哪里比什么都重要。 很可惜這個公司的應用是在信貸領域,所以我就基本上把這個公司給宣判死刑了,我從來不認為信貸業務可以進行所謂的風險定價。
同時,我也不認為信貸領域預測有什么實際意義,它是個典型的做對一百次沒用,做錯一次就死的領域。 借貸行業它是個風險收益極度不匹配的行業,風險高于收益,從而帶來的結果就是再多的收益都會被一次風險事件給打沒,所以這種行業,你只有不斷的持續的對,才可以繼續。
所以,做再多對的事情比不上一次錯誤,也就意味著你除非百分之百的預測正確,否則你預測率1%跟90%,沒什么差別。只要達不到百分之百也就意味著死。
二
如果讓我給建議的話,我到是建議他們改變下方向,往創投行業走走,為什么呢?
因為創投行業屬于,你錯誤一百次沒關系,一次正確就可以讓你足夠偉大,譬如某投資人,投資了個京東,立刻封女皇稱號。之前在錯誤投資死一百次都沒關系。 之所以為什么認為大數據無法進行風險控制和風險定價的邏輯我已經講了一百次了,可以去查閱我過去的文章這里就不解釋了。
這里到是可以 扯淡下目前所謂的現金貸和消費貸款,我大概一年前寫過文章,這兩個行業都是屬于典型流量比風控成本貴的行業, 什么意思?就是你對一個人進行風險定價的成本付出所帶來的收益可能都不夠你去找個客戶的錢。
所以這個市場就非常有意思,真正賺了很多錢的人都是那些流量方,也就是拉皮條的。而提供資金的人又累又苦,最后還承擔了極高的風險,看上去很高的利潤背后是龐大的不可測的風險。這個說明什么問題? 說明兩個非常可笑的悖論是那些理論專家們自己打自己耳光的邏輯。
第一個邏輯就是如果一個市場真的是真的有需求的話,其實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如果到處都是缺錢的人的話,還需要所謂的獲客成本么?就如同一個城市里嫖客很多,妓院很少的話,需要你去拉客么?一定是人滿為患啊。只有一個城市里妓院很多,嫖客很少,才需要妓女站街去拉客才要付所謂的成本出去啊。所以專家們說現金貸滿足了很多市場需求,我覺得就是扯淡呢?
目前的市場里獲客成本已經到了極為高昂的地步,個別城市為了爭奪客戶還發生了激烈的群架事件,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了客戶需求是有限的,而供給是明顯超越了需求的。
第二個邏輯就是反證了風控是無效的,因為供給是無限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不計一切成本去獲得客戶,當你千方百計花費了很多錢獲得客戶,最后發現客戶不符合你的風控標準的時候,你怎么辦 ? 你必然是降低你的風控要求,不然你就會餓死。
現實就是這樣的,本來一個貌美如花的妓女,非才高八斗的書生不接客,后來青樓越來越多,她就兩個選擇,要么從良退出這個行業,要么就是降低標準,哪怕是個賣豬肉的,也閉著眼睛安慰自己關燈了都一樣。
風控有毛用,所有認為風控很重要的人一般就是兩類人:一類是沒做過業務的人。一類就是做風控的人,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把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想的無比的重要。
做農業的都認為農業是最重要的,從事教育的人都認為教育是天下最重要的。
水利工程認為水利最重要,最后發現其實誰都沒想象的那么重要。我加入了大概一百多個各種各樣的騙貸群,在里面學習各種騙貸技術。感覺真是腦袋大開。
很多企業所謂的風控,其實在我看來就是個笑話。我從來不信。
目前現金貸所謂的風控核心其實就是兩個。
第一個是高利息 , 當技術手段無法解決的時候,高利息覆蓋高風險是唯一可行的邏輯。 所以降低現金貸的利息,等于讓他們自殺。
這個也是我從來不看好各種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因為技術沒有辦法讓他們能把壞賬率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的時候,還強行要求利息控制在一定幅度以內,那是找死。
第二個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就是不斷地擴大規模,提高現金收入,然后把風險后延,這個其實是龐氏騙局的核心了。 因為如果有一天業務不增長,就是死。最近我觀察到兩個數據很危險。有些擔心, 第一個是所謂的共貸數字很高,第二個就是復貸率跟逾期率掛鉤很明顯。 都代表了這個行業會出一些問題。 第三個方面,就是提高預測的準確率往往意味著需要成本 , 你窮盡很多成本,但是卻發現技術手段提高帶來的收益甚至可能無法覆蓋成本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這個其實跟第二個問題是合在一起的。
就是說,你一定要讓你的技術所帶來的預測應用在收益最明顯的地方, 如果沒有很明顯的收益來覆蓋投入的根本,也注定是死路一條的。
我們有很多人總是天然覺得把自己變得更牛逼就以為能過的更好了,其實發現這個是錯的。 因為把自己變得牛逼是需要成本的,而牛逼帶來的收益是不確定的,所以到最后的結果就是收益覆蓋不了成本,死了。 這個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本來日子過的好好的,但是去了長江、中歐,各種EMBA, 然后就死了的原因。
核心是因為提高了自己的各種成本,卻未能帶來與成本提高相匹配的收益。
我身邊就有個企業家,一個廠開的好好的,然后非要讓我寫推薦信去都EMBA,認識了一幫牛逼閃閃的朋友,然后各種私董會、學習、天上各種飛出國考察、學費一年幾十萬,結果各種社交考察費一年上百萬,人是高大上了,但是沒有收益啊,還礙于面子這個投資那個投資,自己的廠子也沒心思管理出了各種狀況,資金沒跟上,最后破產了。
這種案例其實挺多的,我還投資過一個企業,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一幫小屁孩帶了幾個也不太牛逼的員工創業,順風順水,公司也發展不錯,后來覺得公司賺錢了,應該搬入好點的辦公室,就搬了,辦公室好了,覺得原先的員工能力一般,得改善下,然后招聘了一幫BAT資歷很好的員工,工資是以前員工的三四倍,本來一年差不多三四十萬的費用,結果一下拉到一百五六十萬,但是業績并不會隨著你搬入更好的辦公室,招聘了更好的員工就大發展的,沒個一年就人去樓空散了。 這兩個案例想說明的是牛逼或者看上去牛逼都是需要成本的,你要考慮的點是如何收益能否覆蓋你的成本。
講完這個案例的三方面思考,開始講概率和賠率的一些思考。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這個世界認知決定了選擇,而選擇往往決定了你最后的結果是好是壞的 , 我還是相信很多事情,一開始就決定了最終的結果,所以起步點的選擇很重要, 不要輕易盲目做選擇,為做事情而做事情,帶來的結果往往會錯失更多的機會,帶來更大的成本 。 所以每次當我準備去做一件事情的話,我最喜歡的思考方式是把事物拉到極致,最壞的情況是什么,最好的情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