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婆做爰xxxx_a毛片费观看_男女爱啪视频在线_国产精品无

區塊鏈技術驅動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創新路徑

2021-03-22 10:34:00
五月
轉貼
7829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有效途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隨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傳統業務模式功能設計與結構已難以滿足現代商業銀行業務開展需求,亟需新興技術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重新注入活力。區塊鏈技術可有效重塑供應鏈金融模式,破解商業銀行發展困境。針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面臨的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及業務風險,諸多商業銀行紛紛利用區塊鏈技術積極開展大量實踐探索,實現了產品體系迭代升級、融資模式創新與長尾端客戶拓展,有效降低金融資產損失。未來,需繼續優化商業銀行發展環境,加快完善技術法律框架,構建區塊鏈技術應用架構體系,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助推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

供應鏈金融是指商業銀行圍繞核心企業,通過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物流與資金流,將單個企業不可控風險轉變為整體供應鏈可控風險,最終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的一種金融服務。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國外就在融通倉、應收賬款、存貨、保稅倉等供應鏈金融業務領域展開實踐探索,而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

1988年,深圳發展銀行(現平安銀行)首次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踐,推出無質押融資業務。隨后在2002年,該銀行正式提出供應鏈金融發展理念。在政策制度大力支持下,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到2021年底,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2021-2023年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年均增速將保持在4%。作為商業銀行拓展中下游企業融資渠道的重要服務模式,供應鏈金融業務對實體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賦能作用。但由于信用捆綁、信息共享程度低等問題,傳統供應鏈金融發展遭遇巨大瓶頸。區塊鏈技術作為新型底層基礎設施,能夠為供應鏈金融場景下的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方案。

2019年9月,銀保監會聯合各部門擬定《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與《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助力商業銀行創新供應鏈融資模式。2020年9月,針對供應鏈存貨、倉單與訂單融資等內容,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八部門通過《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作出進一步規范,增強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保障支持。得益于國家政策鼓勵與支持,“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發展迅猛。目前區塊鏈技術已成為供應鏈金融領域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技術,商業銀行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積極探索。例如,中國建設銀行內蒙古分行于2020年11月為轄區內客戶辦理首筆石化行業區塊鏈數字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有效創新了供應鏈金融業務中貨物質押融資模式。

整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經過長時間發展與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引入,逐漸從“淺水區”過渡到“深水區”,各項業務逐步完善。事實上,這也預示著商業銀行將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面臨新一輪競爭。基于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區塊鏈賦能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路徑,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歷程

2010-2017年間,商業銀行是供應鏈金融業務資金的提供方。隨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完善與成熟,這一領域的參與主體不斷增多,嚴重壓縮商業銀行在該領域的市場份額。2017年后,國家對于金融市場的管控力度趨嚴,市場運作也更加規范,使得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市場份額有所回升。為搶占更多金融市場份額,諸多商業銀行傾注大量優勢資源積極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并將之作為核心業務增長點與未來發展戰略目標。截至2019年末,工商銀行服務客戶超過12000名,服務供應鏈數量超過3200條,累計辦理超10萬筆業務,放款超1萬億元。

從發展歷程來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經歷了1.0到4.0共四個階段。在供應鏈金融1.0階段,各金融要素與相關理論出現,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模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這是供應鏈金融發展初期。隨著相關理論不斷完善,帶動科學技術發展,進而為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與技術支持,促使供應鏈金融逐步向2.0、3.0階段邁進。后期,供應鏈金融模式逐漸符合理論預期,依賴于技術進步實現模式優化,發展步入4.0階段。

表1. 供應鏈金融模式演變驅動力示意圖

在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由1.0階段發展到4.0階段過程中,線下業務逐漸轉變為線上業務,傳統審核授信方式轉變為依托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的授信方式,商業銀行角色逐漸從資金提供方向風險定價方轉變。

表2. 供應鏈金融各階段發展狀況對比

(一)供應鏈金融1.0階段:風險可控

2002年我國首次提出供應鏈金融概念,意味著供應鏈金融正式進入1.0階段。這一階段,商業銀行成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要參與主體,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以線下業務模式為主。

在供應鏈金融1.0階段,客戶量與可貸資金額度明顯增多,利潤相應增加,商業銀行風險更加可控。在此期間,商業銀行更加注重核心企業的行業地位、交易歷史與財務情況,不再將傳統單一的企業財務狀況作為考查核心。促使交易過程更為真實可靠,因此商業銀行可對整個產業鏈展開授信。在此過程中,商業銀行不僅重視審核交易過程的真實性,而且更加關注資金、存貨流轉在后續操作環節的實時監控,以確保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四流(即商流、信息流、物流與資金流)合一的供應鏈金融意識在1.0階段尚未形成,但實際上多數商業銀行已經逐步向這一領域過渡。此外,多數商業銀行將重心放在資金借貸層面,向產業鏈提供授信并開始參與到產業生態鏈中,這也是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可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供應鏈金融2.0階段:管理提升

供應鏈金融進入2.0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2012年平安銀行借助互聯網將供應鏈金融業務從線下引到了線上,這意味著供應鏈金融正式增加了線上服務,實現了銀行、核心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協同發展,供應鏈管理水平與效率得到提升。相較于供應鏈金融1.0階段,供應鏈金融2.0階段“四流合一”意識基本形成。基于真實交易背景授信,商業銀行開始重視產業鏈上各主體的貿易往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發生了變化。

第一,提升了效率。由于線上操作加快線下資金的回收,商業銀行資金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并創造更多供應鏈金融業務價值。第二,加快信息共享。這一時期供應鏈金融業務被引到線上,商業銀行所提供的資金支持與相關增值信息服務都可以被清晰地讀取與了解,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流動與共享。第三,提高服務質量。在供應鏈金融1.0階段,受場景、時間的限制,商業銀行融資業務僅能服務于單個企業,過渡到2.0階段后,商業銀行釋放了更多的人力與物力資源,大幅提升服務質量,以解決客戶的所有問題。第四,提升管理水平。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商業銀行處于中間環節,扮演著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角色。

在此期間,由于商業銀行業務流程逐步規范,且業務處理能力與效率有所提高,整體管理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總結這一時期的業務發展態勢發現,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已初具雛形,并實現線下到線上的轉換。但不可忽略的是,供應鏈全流程管理、商流及物流尚未真正融入整條供應鏈金融業務鏈中,與真正意義上的“四流合一”供應鏈金融還存在一定差距。與1.0階段類似,供應鏈金融2.0階段仍然是由業務主導。

(三)供應鏈金融3.0階段:業務完善

供應鏈金融3.0階段,商業銀行開始與物流企業、有較強競爭力的核心企業及供應商進行合作,并逐漸衍生出供應鏈金融業務經理這一職位。在此期間,商業銀行通過平臺化方式全方位參與了整個交易過程,形成以中小企業自身供銷交易為背景的“N+N”模式。可以看出,供應鏈金融3.0階段商業銀行服務重點逐漸從核心企業轉變為中小企業,從早期僅依賴單項資金流逐步過渡到供應鏈金融四要素,金融服務不再局限于單一主體。這一階段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如下特點:

第一,借助相關貿易融資經驗,多數商業銀行逐漸建立起符合自身發展的審批理念、授信管理辦法與信用評價體系;第二,雖然供應鏈金融屬于獨立的業務體系,但其頂層設計仍由總行負責,具體業務開展則由各分行負責;第三,商業銀行開始重視與物流企業的合作,促使鏈上各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

3.0階段,供應鏈金融模式發生質變,商業銀行不再局限于單一金融業務模式,開始向鏈上企業提供綜合性服務。例如,平安銀行從過去全方位滲透交易流程的方式,轉變為圍繞上下游企業自身供銷交易的“N+N”模式,服務重點從核心企業向中小企業轉移,實現服務模式多元化。雖然供應鏈金融業務在3.0階段得以逐步完善,但此階段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仍可能存在造價風險、履約風險、企業信息孤島問題。

表3. 供應鏈金融3.0模式

(四)供應鏈金融4.0階段:服務智能

這一時期,商業銀行開始注重供應鏈金融業務與高新技術的結合,以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在供應鏈金融3.0階段,商業銀行已形成了穩定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其理論發展趨近完善,原有業務模式相對穩定,但難以進一步突破。因此,為進一步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并突破原有穩固狀態,商業銀行開始利用技術手段完善內部金融體系,通過技術進步驅動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優化與創新。隨著供應鏈金融逐步從3.0階段向4.0階段轉變,服務更加趨向智能化。其中,應收賬款業務已逐漸過渡到金融科技領域,但仍有部分業務尚未與高新技術結合。

可以發現,在供應鏈金融4.0階段,諸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被應用于金融領域,促使商業銀行服務逐步智能化。此外,供應鏈金融4.0在3.0的基礎上實現了多元主體參與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局面。

圖片
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的風險
圖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金融市場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尤其交易方式的改變與渠道的拓展,使得金融覆蓋面不斷擴大。借此契機,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實現了轉型升級,各大互聯網金融平臺均不同程度實現了資金融通。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技術雖然改變了金融生態,卻無法改變金融的本質與基本功能。諸如P2P互聯網融資等新型金融模式,追根究底還是理財、支付、融資等金融功能的不同表達。商業銀行作為傳統機構,在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升級轉型的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傳統貸款業務受到一定程度沖擊,逐步將供應鏈金融業務向線上轉移。但受限于線上業務機制、流程、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會遭遇諸多風險。

(一)信用風險

第一,企業信用缺失。一是商業銀行層面。一旦鏈上某一參與主體出現信用風險,未能如期償還債務,將會使商業銀行貸款轉變為不良貸款。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受信用風險影響導致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高達4410億元,農商行為7365億元,二者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3%與4.22%。二是核心企業層面。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通常會以核心企業為主采用“1+N”模式。簡言之,商業銀行主要對核心企業總體授信額度進行核定,對上下游企業不核定或僅核定低風險額度,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核心企業信用缺失。因此,之所以出現核心企業信用風險,一方面是由于許多商業銀行錯誤地認為核心企業出現信用風險的概率較小,故疏于對核心企業管理或降低貸后管理標準;另一方面是核心企業會受到經營業績下滑、財務狀況惡化等方面的影響,發生信用違約問題。

從上下游中小企業角度來看,其信用風險主要與自身發展相關,由于資產規模小、財務管理不合理導致抗風險能力差,故發生信用風險概率較大。若多數中小型企業出現信用風險,會導致核心企業還款能力下降,難以承擔第三方擔保角色。同樣,核心企業出現信用缺失與經營問題,也會對供應鏈其他企業造成影響,繼而出現違約現象。

第二,信息不對稱。從參與主體來看,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繁多,包括風險管理方、平臺提供方、交易方及環境影響方,這些主體還可細分為銀行、物流、保險等機構與企業。由于涉及主體較多,供應鏈數據信息較為繁雜且分散,數據交互性較差。在此背景下,核心企業無法全面了解所有相關信息,造成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加之目前核心企業獲取中小企業信息的渠道有限,難以有效把控各種信息的真實性,影響企業間信息溝通與交流。

2020年10月25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指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融資難與融資貴問題,但融資難的首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問題。從交易背景真實性來看,交易背景虛假引發的信用風險最為嚴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借款人與核心企業間沒有真實交易背景,通過虛構賬款與合同向商業銀行申請融資,具有欺詐性質;二是借款人編造貿易合同并放大應收賬款金額,利用虛增金額騙取商業銀行融資;三是核心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串通,虛增交易及虛開增值稅發票,向銀行申請融資。這種信息不對稱問題將導致交易雙方難以準確掌握交易進展,出現問題后也難以及時解決。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信息不對稱不僅降低了自身的融資效率,還會增加融資風險,是其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的主要瓶頸之一。

(二)法律風險

在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是主要模式之一。由于多種因素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存在基礎合同不合規、質押業務運作不當等問題,容易引發一系列法律風險。

第一,合同合規風險。這一風險是由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基礎合同不合規引發的風險。一方面,應收賬款基礎合同不符合法律規定,常存在債權爭議。2020年5月,《民法典》由全國第三次人大會議表決通過,于2021年1月1日起實行。同時,《合同法》廢止。而無論是《合同法》還是即將實行的《民法典》均明確規定,如果合作中有一方交易主體通過惡意串通、欺詐等不良手段簽訂債權轉讓基礎合同,或者雙方簽訂了建立在虛假意思上的合同,均不具備法律效力,即屬于無效合同。一旦合同無效,企業質押標的將會出現法律障礙,從而影響質權的有效設立。相關法律雖然已給予應收賬款法律層面的保障,但針對應收賬款設定與質權效力行使仍未作出明確法律規定,阻礙商業銀行順利開展相關業務。

另一方面,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基礎合同存在轉讓風險。目前商業銀行規定應收賬款基礎合同可以進行轉讓。在轉讓基礎合同時,各參與方必須簽署轉讓條款。而最新《民法典》中,僅規定合同轉讓應通知債務人,對于其他參與主體并未作出明確規定。這會導致出質人私自轉讓質押應收賬款情況頻發,也會引發法律糾紛。

第二,重復抵押風險。在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重復抵押是常見風險之一,是指由于商業銀行相關人員監管不力導致企業在融資時出現重復抵押,進而引發法律糾紛。質押融資作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中的新融資業務,對于銀行人員相關知識儲備與專業能力有著較高要求。由于沒有先例可循且業務本身較為繁雜,相關人員很容易忽視對該業務的監督,極易出現應收賬款質押物被重復抵押的現象。例如,忽視對出質人信譽審查與債務人能力及資信審查。重復抵押引起的法律風險對于商業銀行負面影響非常大,出質人通過重復抵押方式騙取銀行貸款,會損害商業銀行聲譽,也會阻滯供應鏈金融業務順利開展。

(三)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商業銀行內部員工、科技系統與流程不合理造成損失的風險,也是目前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在人工操作與系統開放層面,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設置了信息共享平臺、封閉式賬戶管理等風險控制手段。但上述各環節可能存在的操作問題導致商業銀行仍然面臨較高操作風險。

第一,人工操作風險。隨著業務范圍拓寬與業務模式逐漸復雜,商業銀行、一線客戶經理及二線審查人員都需要遵循更高標準。尤其針對不同行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多數銀行員工通常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法有效識別業務中存在的交易風險。2019國內有兩家股份制銀行有0.09%異常利率交易,就是由銀行交易員操作失誤所致。

第二,系統操作風險。系統操作風險包括業務流程操作風險與系統風險兩方面。業務流程操作風險通常是由于供應鏈業務制度不完善或流程設計不合理造成的風險。該種情況會導致融資人在與商業銀行簽署合同時,利用雙方信息不對稱造假,致使合同無效。系統風險是指銀企系統對接過程中會出現數據共享方面的隱患,進而引發系統風險。若企業出現數據造假或數據非惡意丟失,將會增加銀行的業務審查環節,而這些操作會引發系統操作風險。

(四)業務風險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時間較晚。隨著金融市場競爭不斷白熱化,商業銀行逐漸喪失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優勢,這為商業銀行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失,面臨較大業務風險。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業務開展主體單一和服務單一所致。

一方面,主體單一。就商業銀行本身而言,受限于優勢資源與資金規模差異,大型商業銀行與中小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存在較大差距。大型銀行的服務范圍多以大中型企業為主;中小型銀行服務范圍僅能集中于小微企業,業務模式尚不成熟。雙方并未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與合作。2020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數據顯示,當下全國累計約有個體工商戶與小微企業12000萬戶,而商業銀行貸款覆蓋率僅為20%。這表明大小銀行在業務拓展方面仍缺乏有效的合作,導致其供應鏈金融業務難以有效惠及數量上占主導的小微企業。就與第三方金融機構合作而言,目前大多商業銀行仍處于“單打獨斗”階段,未與眾多第三方機構達成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極大阻礙銀行業深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步伐。主要原因是,許多第三方金融機構資質較差、成立背景復雜、風險管控能力差等,容易引發信息泄露,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

另一方面,服務單一。綜合來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服務范圍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國內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占比達到83.1%,這足以表明商業銀行可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業務模式較為單一。

此外,隨著金融科技迅猛發展,涌現出較多第三方金融機構,也為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競爭壓力和業務風險。科技賦能金融領域,促使傳統金融市場發生巨大變革,金融市場準入門檻隨著科技進步逐漸降低,諸多金融與非金融領域巨頭開始布局供應鏈金融,與商業銀行形成競爭態勢。雖然第三方機構能夠促進供應鏈金融業務良性發展,但事實上還是不可避免地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市場份額造成一定擠壓。




商業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實踐


區塊鏈技術可有效提升供應鏈交易透明度,實現多主體參與的信用高效傳遞,降低供應鏈整體的風險和成本。而“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能夠連接電信、核心企業、融資平臺、海關、銀行、物流、供應商等各個供應鏈節點,促進信息互聯互通,有效應對各種風險。現階段,各大商業銀行開始積極探索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并逐步形成開放合作的新型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大致來看,商業銀行基于區塊鏈技術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實踐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產品體系迭代升級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幫助商業銀行準確記錄每一次交易時間,進而確保數據可追溯性與不可篡改。其去中心化特性能夠自動執行與實施供應鏈金融業務流程,免除單一主體操作的冗雜手續與各環節繁瑣的信用背書。因此,借助于區塊鏈去中心化特性,商業銀行可有效提高供應鏈金融交易效率。在區塊鏈技術框架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積極探索實踐,在產品創新方面已實現了新的突破。

一是推出新型質押融資產品。目前有商業銀行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支撐,推出了新型供應鏈金融產品。該產品可以做到,一旦發生交易,數據就無法篡改,為各參與方提供了有效保障,避免因信息真實性問題產生糾紛。并且在為企業提供抵質押類網貸通產品與服務的同時,也可幫助供應鏈核心企業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體與銷售體系。例如浙商銀行推出“倉單通”產品,在質押融資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二是優化供應鏈全鏈條授信融資產品。工商銀行于2018年推出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其中包括基于區塊鏈與大數據技術的全鏈條授信融資供應鏈。且經過不斷探索與研究,工商銀行圍繞供應鏈多級供應商研發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系列保理產品,為供應鏈長尾端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在線保理融資服務,銀企供應鏈合力初步形成。在此基礎上,該行發放了數字信用憑據融資。隨后,工行陜西分行持續深入探索,在2019年10月發放“云信”融資,是該分行首筆線上供應鏈融資,融資金額為100萬元。這筆線上融資從申請發起到放款成功耗時不超過30分鐘,是供應鏈金融“云信”業務模式的新突破,為該行此類業務開展打開新局面。

(二)融資模式創新

商業銀行主要依托應收賬款、動產質押等融資模式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全面優化已有融資模式,商業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較好實踐成效。

1、全面賦能動產質押融資

如蘇寧銀行基于原有供應鏈金融系統,將AI自動監測算法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以區塊鏈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為底層框架技術,搭建線上融資平臺,為商業銀行動產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控提供解決方案。首先,該平臺能夠對大宗貨物出入庫情況進行實時查詢。平臺會在倉庫接到貨物后將其自動標識為質押物。然后銀行借助物聯網技術進行實時監控。如果貨物調動未經過授權,平臺就會自動發出預警。其次,該平臺倉儲機構數據會與貨物進出庫信息進行同步更新,然后發送至區塊鏈平臺,可有效確保數據傳輸的可靠性與交易信息真實性。并且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加持下,平臺可將貨主動產權屬交易加以記錄,以佐證貨物所有權歸屬,能在很大程度上厘清動產歸屬權問題,避免貨物重復抵押融資風險。據蘇寧銀行預測,該動產質押融資平臺能夠為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節約1%左右的融資成本。

2、基于區塊鏈技術創新應收賬款融資

平安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了新的應收賬款融資模式,這一探索推動平安銀行成功實現了供應鏈金融的雙輕轉型,在供應鏈上下游和核心企業融資,以及應收賬款轉讓、管理、結算等方面具有較高實用性。

第一,解決了真實性驗證問題。在區塊鏈技術框架下,應收賬款流轉環節的債權轉讓通知可通過平臺自動確認,避免了人工操作難題與線下真實性驗證問題。在交易過程中,平安銀行與其他參與方通過相互驗證實現信用的有效傳遞,進而保障應收賬款能夠順利逐層流轉。在處理應收賬款受讓款時,平臺資金提供方可對關聯的核心企業進行追溯,促使企業信用背書再次強化。

第二,提升商業銀行業務處理效率。在此模式下,核心企業能夠確認到期的付款,各級供應商可利用該應收賬款獲得商業銀行融資,也可以抵償上一級供應商的債務。這一操作能夠幫助企業加速資金周轉,盤活存量應收資產,縮短業務周期。同時,平安銀行在該業務流程中增加了人民銀行中登網登記環節。當應收賬款債權發生流轉時,中登網會自動登記,能夠幫助相關參與主體避免重復抵押債權獲取融資的風險。核心企業也能夠在線上簽發應收賬款,以此來批準供應商應收賬款流轉的請求,大量減少人工操作,提高融資效率。截至2019年4月,平安銀行已累計服務小微企業350家,發放貸款金額超過千億元。

(三)擴展長尾端客戶

區塊鏈技術加持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已逐漸延伸到長尾端中小微企業。通過分析商業銀行近幾年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相關實踐發現,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信用捆綁等新的方式管控信用風險,進而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2017年,農業銀行利用區塊鏈與大數據技術創新“e鏈貸”融資,有效解決了供應鏈長尾端小微企業與三農融資難問題。在區塊鏈技術框架下,每一筆農戶與企業的交易記錄都會被自動積累,然后農業銀行會利用大數據技術充分挖掘并分析所有交易數據。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農業銀行針對涉農小微企業訂單支付,新增自動審批與用信程序,實現了信用評級與授信自動化。另外,農業銀行還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出掌銀客戶數字積分模式,目前參與用戶累計數量已超過2000萬。據農業銀行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e鏈貸”已審批通過107家小微企業貸款申請,涉及金額達2.88億元;已發放貸款金額為5933萬元,惠及企業37家。從這一實踐成效來看,基于區塊鏈技術框架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可擴大商業銀行服務范圍,使更多中小微企業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今后商業銀行仍需積極借助區塊鏈技術持續擴大業務服務范圍,為鏈上各參與主體提供有效紓困方案,使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能夠真正發揮實效。

(四)實踐特點總結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興金融科技,發展前景廣闊。作為區塊鏈技術實踐參與者之一,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大膽創新,實踐成效顯著。從整體來看,現有商業銀行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實踐創新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各類商業銀行區塊鏈布局開始加速。通過調研商業銀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實踐可以發現,當前各類商業銀行正在加速布局區塊鏈。工商銀行作為國有大行,首先進行了區塊鏈技術備案工作,并推出備案通過的區塊鏈金融服務。在工行備案之后,江蘇銀行、平安銀行與蘇寧銀行積極備案。截至2019年9月,共有6家商業銀行對其即將開展的區塊鏈服務進行了備案,備案項目超過14項。其中,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區塊鏈技術成果落地實施最多的領域之一。此外,積極布局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民營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這意味著各類型商業銀行均著手布局區塊鏈,而供應鏈金融將成為重點領域。

第二,基本形成“區塊鏈+”模式。綜合分析商業銀行現有實踐可以發現,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商業銀行通過探索已基本形成“區塊鏈+”這一全新服務模式。一是“區塊鏈+供應鏈”模式。這一服務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點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在區塊鏈技術框架下,供應鏈企業可以將應收款拆分流轉到供應商,也可以將應收款抵押給商業銀行進行融資。這意味著“區塊鏈+供應鏈”能夠有效盤活供應鏈企業資產,助力企業甚至整個供應鏈產業實現降成本、去杠桿。二是“區塊鏈+商圈”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大型企業緩解了支付壓力,商業信用得以強化,中小企業也實現了“貨賣得出去、錢收得回來”,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實現了利益共贏,并促使供應鏈“微笑曲線”得以拓展。如恒力化纖公司在已經搭建的區塊鏈平臺上,成功搭建恒力化纖供應鏈商圈。在該商圈里,恒力化纖通過付款人簽發、承兌等形式簽發應收款,并且在授信額度有富余的情況下,恒力化纖還可向銀行申請保兌。截至2019年9月,已有60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加入該商圈,供應鏈“微笑曲線”得以拓展。針對“區塊鏈+商圈”這一創新模式,整理了2020年以來浙商銀行發布的相關數據,截至2020年9月底,浙商銀行已成功幫助3722家供應鏈核心企業開拓新型應收賬款鏈業務模式,享受到優惠的供應鏈企業數量為25470家,融資余額為1746.65億元,與年初相比增幅達82%,實踐效果良好。

第三,商業銀行區塊鏈布局正在向其他業務領域擴散。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領域是區塊鏈技術成果研發落地最多的領域,工商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等各大商業銀行均進行了實踐探索,并取得較好成效。事實上,在跨境業務、資產業務與中間業務三大商業銀行業務領域中,區塊鏈技術均有典型應用場景,如數字貨幣、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服務等。因此各大商業銀行均開始在上述三大業務領域進行區塊鏈布局。未來,商業銀行可能將進一步深入研究數字貨幣,并聯合組建區塊鏈聯盟,布局多領域區塊鏈業務,開辟金融服務新范式。


區塊鏈技術賦能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創新路徑


當前,已有部分商業銀行在區塊鏈技術領域進行了實踐探索,有效緩解了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存在的風險。但是,銀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局限性較為凸顯。從實踐角度來看,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引入區塊鏈技術需要供應鏈核心企業的配合。這種配合的前提是商業銀行與核心企業之間具有高度信任,但當前銀行與企業尚未建立起這種信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優化了企業融資流程,使資產端可信度與透明度更高,有助于二級供應鏈供應商借助核心企業簽發的應付賬款獲得信貸融資。然而實際上區塊鏈技術并未對資產質量進行優化,推動二級供應商上鏈存在一定難度。第二,區塊鏈技術無法兼顧線下交易。若企業之間在線下達成合作共識,然后在線上完成交易,其真實性難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來識別,信貸風險難以有效控制。因此,政府部門、商業銀行與相關企業應積極聯合起來,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勢,有效識別防控其帶來的風險,進而有序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實踐應用。

(一)優化商業銀行發展環境,加強生態信用建設

1、提升供應鏈生態圈信息化建設水平

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面臨較大信用風險,主要原因之一是銀企信息不對稱。現階段,我國供應鏈數字化水平整體較低,尤其是鏈上處于三級之外的長尾端中小微企業數字化程度較低。同時,由于成本、企業自身因素制約,加之前沿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信息化不足將會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存在。這導致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只能服務于核心企業與鏈上一、二級供銷商,且區塊鏈技術也只能在大數據環境下發揮作用。因此,商業銀行應與相關企業聯合,不斷提升供應鏈生態圈信息化建設水平,降低銀企之間、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

第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技術框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各主體信息共享程度,緩解信息不對稱,降低各主體參與風險。第二,強化小微企業數字化服務,提升供應鏈數字化水平。對于核心企業而言,在積極參與建設企業互信機制與企業區塊鏈信息共享平臺的同時,可向長尾端中小微企業提供成本相對較低的數字化服務,進而提升供應鏈整體數字化水平,加速推進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于長尾端小微企業而言,在依托于核心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的同時,可適當引進第三方云服務,例如云財務、云ERP等系統,進一步提升自身數字化水平。

2、完善生態信用共識機制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未來,商業銀行可借助區塊鏈技術不斷完善生態信用共識機制,增強各參與主體之間的信任背書,降低因各主體信用捆綁、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信用風險。

首先,商業銀行可針對不同企業特點選擇適合的信用評估體系,利用區塊鏈技術設置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中關于信任背書的控制點。由于企業信用會隨著自身經營狀況與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商業銀行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調整技術控制點,以滿足不同時期的需求。其次,商業銀行應利用區塊鏈技術對供應鏈核心企業進行嚴格把關,定期篩選信用狀況與經營情況良好的企業,淘汰信用空白或信用缺失的企業,以避免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潛在信用風險。最后,商業銀行可聯合監管部門與企業,不斷完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共識信任機制,積極引導供應鏈各參與主體進行信任背書。對于長尾端中小微企業而言,完善其信用背書機制難以在短期內完全實現。因此,商業銀行可根據實際情況,分階段進行完善,逐步改變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融資活動完全依賴核心企業資信的現狀。

(二)構建區塊鏈技術應用架構體系,實現操作自動化

為將區塊鏈技術充分應用于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各參與主體應盡快適應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變化,共同構建區塊鏈技術應用架構體系,以實現業務操作自動化。

基礎設施方面,商業銀行與鏈上企業應協同加快區塊鏈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以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數據、信息的共享。具體而言,商業銀行應將鏈上企業間的交易信息記錄到區塊鏈信息平臺上,利用共識機制與時間戳技術保證信息真實與可追溯,在降低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的同時,實現業務操作自動化。

業務運營方面,基于區塊鏈技術提高業務自動化程度,商業銀行應借助智能合約的自動簽署技術,將業務雙方交易合同嵌入到區塊鏈平臺上,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推動金融服務更加智能化。

風險管理層面,商業銀行可聯合鏈上各企業、監管部門、金融協會等相關主體共同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體化供應鏈聯盟。采用隨機性共識機制打造出多中心、高效率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系統,將鏈上制造、銷售、生產等環節有機連接起來,實現對業務主體身份的統一管理、溯源與識別。同時,商業銀行要主動對接供應鏈聯盟鏈,打通供應鏈金融業務各主體間的數據壁壘,提高業務運營效率。

(三)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拓展業務市場場景

供應鏈金融是推動商業銀行創新業務模式與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方式。現階段,全國多數商業銀行推出了獨具特點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例如中國銀行推出的“融信達”和“融貸達”等產品。在實踐過程中,這些產品雖能夠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單一的問題,但囿于產品可能存在不穩定與冗雜現象,仍然會給商業銀行和供應鏈企業帶來諸多業務風險。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是一種長期風險,無法在短期內通過金融產品創新來徹底解決這一風險。為此,商業銀行可借助區塊鏈技術不斷優化并革新供應鏈金融模式,逐步緩解業務風險。

第一,完善“金融+科技+產業”生態模式。商業銀行可引導鏈上各主體不斷完善基礎數據,實現資金資產對接鏈條縱向與橫向的延伸,解決產業鏈長尾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第二,擴充商業銀行資金渠道。在確保透明度與真實性前提下,商業銀行要積極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通長尾人群與銀行之間的通道,將天然存在分散、小額特征普惠金融參與人群的信貸資產納入到銀行信貸資產池中,幫助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第三,深化與第三方機構之間的合作。拓寬合作渠道與增加合作伙伴成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行穩致遠的重要驅動力。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助于商業銀行準確審查并規范第三方金融機構的資質與信用,從而有效規避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出現的業務風險。

在具體合作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積極利用區塊鏈技術在業務中的優勢特征,準確挖掘出有效的第三方金融機構,以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持續改善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總之,商業銀行應以更加智能、開放的姿態開展相關業務,不斷完善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來源: 銀通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