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視角下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與綜合性管理架構思考
- 2021-06-30 10:19:00
- 五月 轉貼
- 5724
供應鏈金融風險事件頻發,給行業造成巨大震蕩。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中存在的邏輯困境和信息困境,導致金融風險潛滋暗長,同時由于各類參與主體主觀性的責任缺失,供應鏈金融風險防不勝防。
一、供應鏈金融風險類型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場景化的融資模式,其發展尚處于摸索階段,特別是在風險管理和控制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尤其是近年來,供應鏈金融詐騙案層出不窮,造假行為之惡劣,造假手段之低劣,對專業無所敬畏,對規則無所遵從,可謂刷新了行業“三觀”。總的來說,供應鏈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質押、貿易合同簽訂、擔保、交易等環節,最典型的是“虛假交易”“重復或虛假倉單”或“一女多嫁”“自保自融”以及“三套行為”等。
(1)“虛假交易”是指雙方或多方簽訂虛假貿易合同,構造虛假貿易背景騙取金融機構資金,這類詐騙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屢見不鮮。例如,2018年恒韻醫藥通過偽造印章虛構醫院應收賬款交易事件;2019年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資管產品事件;2020年永煒控股虛假貿易事件,等等。
(2)“重復或虛假倉單”指的是借款人與倉儲機構合謀就同一批貨物開立虛假倉單或重復開立,用以向多家商業銀行融資。例如,2013年震驚全國的“上海鋼貿案”和2014年的“青島港騙貸案”,等等。
(3)“一女多嫁”指的是用以融資的質權或貨權被拿來向多家商業銀行重復融資,如應收賬款的重復質押。“自保自融”主要表現為關聯交易,即借款人、擔保人、交易對手等最終為同一控制主體。例如,2019年湘潭電機交易對方紙漿詐騙事件。
(4)“三套行為”指的是利用大量授信或虛構交易流水從商業銀行獲取資金后充當“二銀行”角色進行套利,資金被挪用,多流向“錢生錢”的金融傳銷領域。如,2018年金銀島以供應鏈金融之虛行個人信用貸之實事件;或融取資金后進行套匯;或利用貨票之間的不一致賺取相應的稅收利益,等等。
回顧各類供應鏈金融風險事件可以發現,供應鏈金融風險類型并非單一出現,有時候這些風險在同一供應鏈金融融資活動中集中爆發,風險類型交叉糅合,風險事件一環套著一環,典型的如“廣東紙漿案”“青島港騙貸案”“貴州杭乾通信騙貸案”等。復合風險事件中,存在著大量的關聯交易、虛假合同、合謀騙貸等行為,造假行為環環相扣,造假材料真偽難辨,造假成本極其低廉,讓人防不勝防。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成為致力于在此領域有所布局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兩大困境
(一)供應鏈金融運行的邏輯困境
供應鏈金融是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由于較一般傳統的銀行信貸增添了場景屬性,使得各個主體之間能夠守望相助、休戚與共,因此更有助于把控風險。即,商業銀行能夠在特定的交易背景下對融資主體進行綜合評估,明確知道“錢去了哪里”和“錢用來干什么”,既符合監管政策導向,助力化解中小微融資困境,也符合銀行自身預期收益需求。
理論上,供應鏈金融得以真正發揮效應是建立在該運行機制有效增進了商業銀行對參與主體的了解程度基礎之上,即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潛在收益損失能夠以鏈上各主體利益捆綁的形式進行消解和分攤,雖然未能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矛盾,但卻能實現風險的轉化和處置。
然而實踐中發現,供應鏈金融中的商業銀行、核心企業和融資主體三者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以維持三者之間和諧良好的競合關系。這是因為,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明顯的邏輯困境,從供應鏈金融主導者的角度展開來說,具體表現在:
(1)核心企業主導模式下,核心企業往往對商業銀行嚴苛的要求不予配合,例如不愿意確權,或確權法律效力存在瑕疵等。而且,在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核心企業的主導作用會產生依賴性壟斷,推動風險的發生,導致中小企業融資中屢屢出現欺詐和套取現金等不良行為。這類案件可謂屢見不鮮,核心企業合謀造假更令商業銀行防不勝防,風險控制難度顯著加大。
(2)商業銀行主導模式下,則容易出現商業銀行過多侵蝕核心企業利益的情況,核心企業可能淪為“陪跑”角色,自身得不到實際利益,因此其配合意愿大打折扣。而且,銀行習慣性先入為主,對一些“芝麻”“綠豆”類的業務“橫挑鼻子豎挑眼”,愛搭不理的行業態度也給眾多企業留下了負面印象,再加之一些制度、流程上的低效率和價格上的過度“宰殺”,想要核心企業深度配合確實存在困難。
綜上所述,無論是核心企業主導還是商業銀行主導,真正需要被“輸血”的中小微企業卻成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么是被核心企業“刮一層皮”,要么是被商業銀行狠狠地“割一刀”。因此可以想見,調和三者之間的利益可謂困難重重,使得一個原本能夠在邏輯上實現三方合作共贏的理想融資模式淪為商業銀行和核心企業兩方博弈的較量場,供應鏈金融的普惠屬性蕩然無存。
(二)供應鏈金融運行的信息困境
綜合國內供應鏈金融實踐的基本現狀發現,供應鏈金融難以全面深化開展的癥結多集中于商業銀行一端,對供應鏈金融實踐失敗的主體歸因也大多集中在商業銀行一端。但問題在于,商業銀行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是無奈之舉。銀行既是出資方,同時也是風險承受方,嚴控風險、拔高要求,這是商業銀行的本能反應;既要承擔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又要按照市場經濟運行法則盈虧自負。在這種雙重需求下,在沒有一個穩妥的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對于不確定性因素過多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自然而然會選擇保守策略。具體來說,由于存在著三對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矛盾而使得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困難重重:
一是商業銀行與融資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即商業銀行無法全面獲悉融資企業的信用信息,供應鏈金融所服務的主體多以中小微企業為主,信息資源匱乏問題十分普遍。中小企業本身信息要素少,信息價值低,難以采用既有的信用風險分析模型進行評估,基于過往經驗進行主觀判斷或許更為可行,但實際效果卻不佳。
二是商業銀行與核心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盡管核心企業規模大、實力強,但其承擔的風險有限,因此向商業銀行提供的有效信息有限,過度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同樣也存在風險,主體責任落空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不乏一些核心企業參與聯合造假,更是直接加重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審核的難度。
三是商業銀行同業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有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也僅限于央行的征信管理系統、網絡公開信息及部分人際關系信息,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交易信息多數情況下僅存于有限的信息圈層內,無法向外圍傳遞,由此造成了商業銀行在應對供應鏈金融中一些應收賬款質押或存貨質押類的融資業務時,容易陷入各自為政的境地,信息壁壘無法及時破除。
正是基于這三類信息不對稱矛盾,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本能需求使得融資要求過度拔高,造成了典型的融資難問題;為覆蓋潛在的融資風險,則以提高資金價格為手段,造成了融資貴的問題。因而整體上,供應鏈金融越來越走向了傳統貿易融資的領域,盡管在鏈上,但本質上各主體依舊是割裂的,供應鏈金融有名無實。
三、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主體剖析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普惠金融模式,可謂是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福音,但從實踐效果來看,供應鏈金融發展雷聲大、雨點小,各大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紛紛發力供應鏈金融但折戟甚多。究其原因,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角色定位及責任缺失是一個重要層面的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融資申請人道德風險問題。融資申請人道德風險問題隨處可見,“一個蘿卜章+兩個臨時工+一間臨時辦公室”就能完成造假全部手續,造假成本之低、造假手續之簡單,實屬業界不宣之秘。例如,2014年的青島德正系公司供應鏈金融詐騙事件中,相關公司通過采取偽造貨權憑、重復質押等方式,騙取多家銀行信用證、承兌匯票,將青島17家銀行裹挾其中,詐騙金額高達148億,成為震驚全國的融資騙局。再比如,聳人聽聞的諾亞財富34億元供應鏈金融詐騙案。
第二,核心企業不配合或合謀問題。供應鏈金融業務得以開展的關鍵環節在核心企業,特別是在上游采購環節,供應商與核心企業之間的貿易關系以及核心企業的確權至關重要。然而,確權不配合或存在瑕疵,甚至是合謀造假,使得供應鏈金融風險案件頻發。例如,2020年永煒控股旗下子公司的“蘿卜章”事件,作為核心企業角色的杭乾通信通過偽造合同、虛構與關聯公司之間的應收賬款為質押,并以關聯擔保的形式騙取多家銀行貸款。
第三,商業銀行管理失職問題。融資申請人虛構貿易合同,簽署虛假的交易合同形成應收賬款并進行質押,而商業銀行對其未加核實也實屬業界傳奇,可謂匪夷所思。例如,2018年工行十堰分行供應鏈金融騙貸事件,融資者長時間偽造與大型企業貿易合作關系,銀行方面未作核實直接采信。市級分支行未能有效執行內部管理制度,省級分行層面也不加審核、審查,或審查不嚴,管理制度淪為虛設,導致這一集中造假行為長期大量存在。
四、供應鏈金融風險綜合性管理思考
(一)場景化思維
金融機構游離在產業之外是典型的資金空轉行為,脫離產業發展空談供應鏈金融就僅僅是一種純粹的金融活動,與企業融資無關。供應鏈金融落地難,困擾了業內人士,盡管各類觀點認同了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但信息不對稱在所有的貿易合作關系中都存在,實際上信息不對稱并不是供應鏈金融難以推廣的根本原因。供應鏈金融之難,其根本就在于將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供應鏈金融框架模式視為產品本身,脫離場景而強行推廣,空談業務模式而無落地基礎。換言之,場景不同則供應鏈金融具體運行模式不同,盡管業務本質一樣,但俗話說“不是一個世界不要硬闖”,即場景A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注定不能在場景B中應用。實踐中會發現,各類生搬硬套、強行嫁接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比比皆是,到了具體獲客、審批、放款及貸后環節會出現各種細節性問題,經常因一個細節問題導致整個業務停滯,最終導致一款融資產品淪為紙面文件,難以產生規模收益。
(二)系統性思維
供應鏈金融產品移植需有一個可拼接、模塊化的操作系統以提供支撐。現階段,市場中還未形成供應鏈金融底層標準化的操作系統,不同企業所開發的業務運營系統或運行邏輯無法對外移植,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溝通橋梁并未徹底打通,導致模塊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方案無法進行嫁接。實踐過程中,為特定場景設計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在該行業陷入下行周期時,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那么,針對新的市場需求就得尋找新的場景,意味著以往的產品開發步驟需要重新來過,這就造成成本的重復支出。如果存在底層支撐系統,只需根據具體場景嫁接產品,便可不斷迭代和創新,一次性成本付出可不斷植入多種場景,創造更多利潤。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供應鏈金融得以全面開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實現供應鏈金融操作系統的搭建,為不同產業鏈場景下的個性化融資產品提供生長的系統環境。
(三)產業鏈思維
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另一個重要思維是對產業鏈思維的培養,即從產業鏈全局出發以理清各個環節的風險點所在,實現從信用孤立到信用穿透的嬗變。產業鏈思維要求深入產業鏈條,梳理清楚上中下游的貿易背景關系,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摸清楚各供應環節的風險點,進而有針對性設計產品和管控風險。如果割裂鏈條貿易關系,供應鏈金融就回歸到傳統流貸,有的甚至異化成了抵質押擔保貸款,與此同時相應的風險管理思維也會回歸到傳統貿易型融資范疇內。以傳統信貸模式審查供應鏈金融類業務,不僅沒有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由于增加了過多審核流程而降低了效率,并在無形中增加了企業負擔。因此,注重供應鏈金融的產業鏈思維培養,深入產業發展之中,促進商業銀行角色轉換,才能有效推動供應鏈金融實現規模化、效率化落地。
來源: 未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