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有機會,供應鏈金融才有大發展
- 2019-09-02 11:05:00
- 劉智遠 轉貼
- 3112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運用生產要素,生產商品,并通過交易換取價值回報。
社會化分工協作,并服務于商品價值交換與貿易,形成了供應鏈體系。
因此,從宏觀和產業的角度觀察,終端商品在對應供應鏈中的產出過程,更像是一個由價值流增值,及通過交易分配利潤驅動的業務流過程。
而在該業務流的上下游中涉及的各企業主體之間,則是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發生聯系的。
地理、時間、操作、天氣等客觀因素,及一些其他主觀因素,都會導致供應鏈環節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無法匹配一致,放大了一段環節的風險,降低了一段環節的效率。
因此,這種商業流轉環節中,業務與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 脫節 ,也給行業帶來了很多機遇,而 供應鏈金融 就是其中之一。
單純從資金和信貸投放方的角度思考,行業內的一類共識是,供應鏈金融是指資金方根據特定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背景和主導企業信用水平,以貿易行為所產生的未來確定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配合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操作進行的融資業務。
簡單來說,就是資金流的脫節與不匹配,導致環節中一批企業有資金壓力和風險。
這個時候,如果有匹配規模的資金,能夠投放在供應鏈資金流斷層環節,舒緩這些企業的資金緊張局面,并依靠未來到位的貿易資金流進行封閉自償,可以稱為供應鏈金融。
深圳發展銀行(平安銀行)是國內規模化發展供應鏈金融與貿易融資業務的先行者。06年開始,從“1+N-基于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開始,相關的營銷理念和設計技巧深入人心。
供應鏈金融誕生雖早,但一直受限于操作成本、科技水平、政策條件、批量落地等因素限制,推廣運作阻力較大,贈策層面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
而得益于近年來各項新興科技的崛起,包括信息與數字化的幫助,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的落地,從2015年開始,國內才掀起行業熱潮,供應鏈金融才在近幾年快速發展。
但是數年時間過去了,有了信息化的助力,業務雖然看似搞得如火如荼,但這個行業依然案例多、模式多,一旦涉及到批量落地和標準化推廣方面,大部分仍然 雷聲大雨點小 。
此時,心理不禁畫上了疑問:“這些年,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究竟遇到什么 瓶頸 了?”
先簡單說說金融的故事。
貨幣是金融的基礎,可以理解為,這是財產所有者與市場關于交換權的契約,因此他可以充當商品和價值交換的媒介,可以用與貯存價值。
因此,可以抽象理解為,貨幣也是一種特殊功能的“ 通用標準化商品 ”,而金融就是經營這種特殊商品流通的活動。
而這種特殊商品的標準化,是由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幣系統確立的。
在這套體系中,由該地區國家銀行(央行)發行,以國家信用保證的法幣,就是我們通識的貨幣。
法幣體系中,基礎的貨幣,通過貨幣發行的方式產生于央行并投放進市場,而央行的的直接后臺是誰,不言而喻了。
基礎貨幣的本質,就是央行代表他的后臺發行的債務憑證,由央行資產負債表另一端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生產價值增加,為了與增加匹配,需要合理新增貨幣投放,來滿足社會對貨幣的增量需求,這是一種能力和愿望的統一。
另一方面,社會成員中的公眾和企業,對貨幣的持有和需求,受制于風險、認知及各種客觀因素左右,會有潛在流動的驅動需求。
比如有人想安穩出借理財換取平穩收益,有人想舉債投資換取未來更高收益,而利息,就是對債權人在一段確定的時間內不使用這些貨幣的一種報酬。
因此, 利率 就是持有貨幣的 代價 ,存款是暫時失去貨幣持有權利的報酬,所以說貨幣的價格就是利率。
完全市場中,貨幣的供給需求,決定了利率的市場價格,經營資金和貨幣流通的重要機構主體,就是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通過信用中介的職能,吸收存款并投放貸款,實現資本盈余和短缺之間的融通,改變了流動貨幣的使用權和流向。
看起來,貨幣資金的流通,和商品供應鏈的流通確實很象,當然,經營這個生意的主體,還有其他的非銀金融機構,以及在銀行及機構間流通的渠道。
商業銀行還有一項的職能,叫 貨幣創造 。
商業銀行從公眾或企業手中吸收富裕貨幣,形成存款后并同步經營貸款業務,貸款被支付使用,又會以存款形式回流進銀行。
在這樣的循環過程中,理論上是可以無限派生出貨幣的,本質是憑借銀行信用通過資產擴張方式,創造出了新的社會貨幣供給,叫做派生貨幣。
當然,現實的情況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需要向央行存繳一定比例(貨幣乘數)的準備金,來限制信貸投放和貨幣創造的無限擴張。
研究產業供應鏈,你會發現這是一個 資源配置和優化的過程 ,從企業間供應鏈進化升級,到產業供應鏈的成型,整個歷程亦是一項長期、復雜且不斷演化的 系統工程 。
而產業供應鏈的發展成型,則是合作關聯方在博弈和共贏的制衡下,演化交替形成的。
當然,無論是增長、衰退,還是周期輪動,因貨幣政策、投資趨勢、科技創新、人為因素、自然環境等影響,產業供應鏈內外的演化發展也一定是動態的。
市場化的發展競爭趨勢中,都有集中資源和形成托拉斯的苗頭,演化競爭的結果是,大部分行業供應鏈中,基本都有核心企業的出現。
而行業鏈條中的核心企業,或者想成為核心的企業,為了保持或增加自身及關聯上下游整體競爭性和健康度,會一直進行供應鏈的 動態 系統優化。
半成品是自制還是外包?物流中心建在哪里?庫存應該設置多少天?渠道價格定多少合適?選擇哪家供應商來供貨?需要儲備多少產能來應對銷售高峰?調整采購頻率和采購周期會對成本和交付有多大影響?今年采取哪種渠道代理模式?哪個問題是應該被優先解決的?
因此, 供應鏈優化 的過程,就是企業決策者不斷 權衡和決策的動態過程 。
從理想化的角度,需要考慮網絡結構、產能規劃、倉儲布局、滯銷風險、資金匹配、生產成本等,整個過程是企業在尋求資產效率及生產要素配置最優解的過程。
當然,對資金可得性和成本的控制,是一個企業核